close

孩子被動 父母要適度放手(100714日)文/王浩威(精神科醫師)
    在門診經常看到焦慮的父母帶孩子進診間,然後用閩南語說小孩太「Luan性」了。他們指的是小孩沒有自發性,做事太被動、消極。
   
這些小孩從小學高年級到高中生都有。一位媽媽描述得很傳神:「好不容易拖拖拉拉吃了飯,叫他去寫功課,沒想到我洗好碗再去書房看他,他竟然寫不到兩行字。忍不住痛罵他一頓後,在旁邊盯著他,看他開始動筆了,再快快去洗衣服或忙別的家事;結果一回來,他又沒進度了。其實他什麼也沒做,既沒玩遊戲機,也沒上網,就是搖搖鉛筆、摸摸文具,半玩半發呆。」
   
用閩南語「Luan性」來表達上述的樣態十分傳神,可是中文裡就不容易找到對應的詞,甚至連英文也很困難。在心理學的英文用詞中,比較接近的形容詞也許是依賴(dependent)或被動(passive),可是這兩個詞的意思,又不僅是前面描述的那種樣態。
   
因為中文裡找不到適當的字詞,我自己擅自用了「糯性」這個詞來描述。「糯」的閩南語發音當然不是這樣,但它的國語發音倒是接近原詞的閩南聲調;加上糯米的意象有那種不易堆高、容易散成一地的感覺,似乎也頗為傳神。
   
每次見到糯性的孩子,就算父母沒有陪同前來,我都可以想像他的父母有多麼焦慮,說話的聲調有多高!
   
其實,孩子對周遭的環境都有一定的好奇心,也有足夠的自信,會去探索身旁的新奇事物。如果要讓孩子維持這種兼具好奇心和自信的自發性,父母就要多創造讓孩子動手做的機會,並且適時的給予挑戰。過程中,父母在一旁鼓勵、加油。當孩子成功時,自然喜不自勝,但這種愉悅感通常來自有點難度的挑戰;因為太容易的挑戰沒有成就感;太艱難且再三挑戰失敗的,只會讓人失去自信。這就是英國小兒科醫師兼兒童心理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說的:「適當的挫折是促成小孩成長最好的環境。」
   
對於這句話,臺灣的父母該如何思考呢?
   
讓我們將教養場景放到眼前的社會吧!
   
在臺灣的大都會裡(例如臺北),生活的步調是急促的,情緒是急躁的。我拜訪過世界不同城市,像臺北生活步調這般快速的大都會,除了紐約、東京和中國迅速成長的北京、上海等一級城市外,似乎很少如此急促的。甚至連倫敦,也許只有查令十字路最熱鬧的商業區一帶速度比得上臺北。
   
臺灣的工時超長世界聞名。在這樣時間有限的狀況下,身為父母,就必須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發揮最大的效率。這時候,我們也許無法學會優閒,但是如何在有效率之餘,依然注意到自己的情緒,包括不必要的急切動作和不知不覺的拉高聲調。
   
這個時代的氣氛是狂奔的。如果要培養小孩的自發性,父母也要遠離急促的氣氛,甚至適度的放手。有些時候,父母如果能夠放手,稍微離開現場,留一些時間給自己,對自己好一點,其實這樣對孩子也好。為孩子做很多的父母,不一定是好父母!

導師的話:父母學著放手,不但孩子可以成長,父母也可以鬆一口氣。不要害怕孩子失敗,畢竟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築在失敗上的,我們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,適時拉他一把就可以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mmer1400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